歡迎進入濰坊日麗環保設備有限公司網站!
湖北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優質生產廠家 體化污水處理設備是將一沉池、I、II級接觸氧化池、二沉池、污泥池集中一體的設備,并在I、II級接觸氧化池中進行鼓風曝氣,使接觸氧化法和活性污泥法有效的結合起來,同時具備兩者的優點,并克服兩者的缺點,使污水處理水平進一步提高。
產品分類
PRODUCT CLASSIFICATION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品牌 | 其他品牌 | 應用領域 | 環保,食品 |
---|
湖北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優質生產廠家
湖北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優質生產廠家
城鎮污水處理主流
1762年,英國開始采用石灰及金屬鹽類等處理城市污水。1881年,法國科學家發明了座生物反應器,也是座厭氧生物處理池moris池誕生,拉開了生物法處理污水的序幕。1893年,座生物濾池在英國Wales投入使用,并迅速在歐洲北美等國家推廣。1912年,英國污水處理委員會提出以BOD5來評價水質的污染程度。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標準的產生。1914年,自英國曼徹斯特活性污泥法二級生物處理技術問世以來,一直被世界各國廣泛采用,目前發達國家已經普及二級生物處理技術。但針對活性污泥法存在的問題,各國研究人員對該技術不斷進行改造和發展,先后出現了普通活性污泥法、厭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A/O、A /A/O)、間歇式活性污泥法(SBR 法)、改良型SBR (MSBR) 法、一體化活性污泥法(UNITANK)、兩段活性污泥(AB)法及各種類型的生物膜法等。
經濟發達國家污水處理技術從20世紀60年代的末端治理到70 年代的防治結合,從80年代的集中治理到90年代的清潔生產,不斷更新處理工藝技術、設施和設備。目前污水生物處理技術的主要發展趨勢是多種技術組合為一體的新技術、新工藝。如同步脫氮除磷好氧顆粒污泥技術、電/生物耦合技術、吸附/生物再生工藝、生物吸附技術以及利用光、聲、電與高效生物處理技術相結合處理高濃度有毒有害難降解有機廢水的新型物化、生物處理組合工藝技術,如光催化氧化生物處理新技術、電化學高級氧化/高效生物處理技術、超聲波預處理/高效生物處理技術、濕式催化氧化/ 高效生物處理技術以及輻射分解生物處理組合工藝等。許多國家在水環境污染治理目標與技術路線方面已經有了重大變化,水污染治理的目標已經由傳統意義上的“污水處理、達標排放”轉變為以水質再生為核心的“水的循環再利用“,由單純的“污染控制”上升為“水生態修復”。
02
污水生物處理技術發展史
傳統觀點認為,生物處理的主要功能是分解、穩定有機物,即降低BOD。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和對水環境的長期觀察與研究表明,很多人工合成的有機物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變) 的嚴重危害,并且難以被微生物所降解,而無機性的營養物如氮、磷則容易引起水體的富營養化。因此,水處理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除要求水處理工藝具備脫氮除磷功能外,還要求將工業化生產、通過高溫高壓合成的各類污染物在污水處理過程中得到有效控制。因為這一類物質在自然界的降解需要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還將不斷富集、濃度不斷增大,直接危害生態環境和人類生活的健康。生物處理技術對這種類型的污水處理是否有效?一些BOD、COD濃度很高,甚至高達數萬mg/L的污水,生物處理技術能否有效?這些新的問題和要求,推動了污水生物處理技術和工藝的發展。
按照微生物的生長方式,生物法可分為以活性污泥法為代表的懸浮生長法和以生物膜法為代表的附著生長法。目前,城市污水處理以活性污泥法的應用廣。但是,由于傳統活性污泥法運行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運行費也較高,需要進行革新。為開發高效、低耗的城市污水處理新技術、新工藝,國內外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生物處理的微生物
傳統的污水生物處理技術主要依賴兩大類微生物,即異養型好氧微生物和異養型厭氧微生物。近幾十年來,科學家和工程師共同合作,對污水生物處理中的微生物進行比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例如: 對活性污泥中細菌和原生動物的不同種類和特性及其協同作用的研究,推進了AB法工藝的發展; 對于硝化、反硝化細菌的研究,以及聚磷菌特性的研究,推進了具有脫氮功能的A/O法工藝以及具有脫氮除磷功能的A/A/O法工藝的發展; 對于厭氧微生物種群和特性的研究,以及發現了厭氧微生物具有部分降解大分子合成有機物的能力,推進了厭氧生物處理工藝以及用厭氧/好氧串聯流程處理含難降解有機物廢水的工藝發展; 對于高效菌的篩選、培養和固定化的研究,為進一步提高污水生物處理的效能,特別是為難生物降解有機物的處理提供了有效途徑。
1、結構
初沉池:進水的一次沉淀處理,可以起到調節池的作用,對水質有一定程度的均質效果,減緩水質變化對后續生化系統的沖擊。初沉池的結構有:平流式、輻流式、豎流式、斜板(管)式
二沉池:二沉池位于曝氣池(好氧生化池)之后,是進行泥水分離為尾水排放做好保障和污泥回流的場所。二沉池的結構有:平流式、輻流式、豎流式、斜(管)板式
2、原理
沉淀池是利用水流中懸浮雜質顆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下流動速度、或向下沉淀時間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時間時能與水流分離的原理實現水的凈化。
理想沉淀池的處理效率只與表面負荷有關,即與沉淀池的表面積有關,而與沉淀池的深度無關,池深只與污泥貯存的時間和數量及防止污泥受到沖刷等因素有關。而在實際連續運行的沉淀池中,由于水流從出水堰頂溢流會帶來水流的上升流速,因此沉淀速度小于上升流速的顆粒會隨水流走,沉淀速度等于上升流速的顆粒會懸浮在池中,只有沉淀速度大于上升流速的顆粒才會在池中沉淀下去。而沉淀顆粒在沉淀池中沉淀到池底的時間與水流在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時間有關,即與池體的深度有關。
理論上講,池體越淺,顆粒越容易到達池底,這正是斜管或斜板沉淀池等淺層沉淀池的理論依據所在。為了使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顆粒沉淀下去和防止已沉淀下去的污泥受到進水水流的擾動而重新浮起,因而在沉淀區和污泥貯存區之間留有緩沖區,使這些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顆?;蛑匦赂∑鸬念w粒之間相互接觸后,再次沉淀下去。
3、對象&負荷
a、初沉池:主要是懸浮物,部分有機物
b、二沉池:活性污泥混合液,它具有濃度高,有絮凝性,質輕,沉速較慢等特點。
初沉池負荷:沉淀時間1.0~2.5h,表面負荷1.2~2.0(m3/m2.h),污泥含水率95~97%,堰口負荷小于等于2.9L/(s.m);
二沉池負荷(活性污泥法后):沉淀時間2.0~5.0h,表面負荷0.6~1.0(m3/m2.h),污泥含水率99.2~99.6%,堰口負荷小于等于1.7L/(s.m);
二沉池(生物膜法后):沉淀時間1.5~4.0h,表面負荷1.0~1.5(m3/m2.h),污泥含水率96~98%,堰口負荷小于等于1.7L/(s.m);